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正文
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河源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时间:2021-04-05 来源: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河府〔202119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河源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业经市七届人大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源市人民政府        

202138日        

 

 


河源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市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的关键之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202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如下:(1)主要指标预期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0%左右;进出口实现正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2.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2)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计划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164项,总投资约1862亿元,年度投资约390亿元;重点前期预备项目47项,估算总投资约1175亿元。

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及市委七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全省在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深入落实“1+1+9”工作部署,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朝着到2025年“示范区”“排头兵”成效初显,“两个河源”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大幅提升的奋斗目标扎实迈进,确保“十四五”全面开启新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2021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融湾”“融深”建设步伐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对接省“12312”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交通规划及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总体布局规划,加快构建河源“12131”交通圈。全力推进赣深、梅龙高铁建设,确保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加快龙寻高速、粤赣高速顺天互通立交建设,确保顺天互通立交建成通车。全力推动长深高速扩建项目河源段、武深高速连平县崧岭互通立交开工建设。全面加快国道G205线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国道G355线紫金至市区段改建、省道S253顺天至灯塔段改建等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加快赣深高铁河源东站、龙川西站、和平东站、东源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广河客专、河惠汕高速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深河高铁、赣广高铁、韶河汕铁路、广紫高速、深河高速、河源支线机场、河源通用机场等项目规划研究工作。

(二)推动体制机制联通。加快体制机制衔接,对标“双区”政策体系、学习“双区”先进经验,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着力消除在营商环境、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医疗保障、职业资格互认等重点领域标准、管理方式的差异和障碍,打破行政壁垒,营造开放互通的政策环境,构建一体化的市场规则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通,探索形成与大湾区高度协同发展新模式。

(三)深化深河合作水平。深化深河产业共建,积极承接深圳产业转移项目,做大做强8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全面推进深河特别合作区(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规划建设,加快开展合作路径及模式研究,启动合作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推动深河特别合作区试验区、深河特别合作区起步区深河科技园加快建设。积极融入深圳都市圈,配合做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更多“河源元素”纳入规划范围。加快开展河源—深圳优质水资源输送体系研究,推动新丰江水库优质水资源直接输送深圳。大力实施重点农产品标准化服务项目,打造与“圳品”标准体系相适应的河源农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农产品接入“双区”大市场。协同深圳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推动深圳加大对河源帮扶力度。

二、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严格落实省“科技创新十二条”。强化高企培育,“靶向”引进一批瞪羚企业,壮大核心企业,培育未来型企业,确保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260家;着力打造富马硬质合金、铭镭激光等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抓好省级园区申建工作,推动龙川县工业园等条件成熟的产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争取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增效,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向加速器延伸和发展,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鹏城实验室大湾区未来网络实验与应用环境河源节点、河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灯塔实验室)建设,引导大湾区高校院所、实验室在我市建立分校、分实验室,新备案国家或省级“星创天地”10家以上。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出台我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意见,实施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强县工程试点县区、试点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完善柔性引才模式,依托“珠江人才”“扬帆计划”等工程,引进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做大做强粤财河源粤和基金、粤科河源创投母基金、高新区科创孵化基金等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设立更多创投基金参与我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制订我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五个一”工作体系。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建设,建好广东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计量检测中心。推动企业上规模,力争全年净上规工业企业55家以上。大力发展纳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6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建立“6+4”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培育库,全面启动特色产业园的培育申报工作。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开展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数据平台;创建绿色循环生态园区示范区;加快园区闲置土地清理,推动完成全市整治提升存量产业用地1万亩的目标;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5亿元、扩园6平方公里。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推动红苹果家具、南山园二期等一批项目建设。实施产业改造升级工程,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达40.0%以上,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实现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7.0%和56.0%。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搭建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组建“5G+工业互联网”产业联合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数据产业园、数据集聚区、推进源城5G产业园、江东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扩大投资。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金融对外开放,支持和鼓励更多更全的金融新业态落户我市;优化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推进优质企业股改上市;扩大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资金规模,推动县区财政共同出资参与市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服务平台,优化金融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着力惠企惠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与大型旅游类国企及大型旅游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本市旅游龙头企业,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打造“两晚三天经典旅游线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巩固现有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龙川、和平、紫金、连平县加快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万绿湖景区创5A级景区;挖掘赵佗、王阳明等历史名人古色文化,开发提升阮啸仙故居、紫金苏区革命旧(遗)址群等红色旅游景点,保护活化客家古村落,创建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化产业园、恐龙主题公园和文化专业街区;发展乡村旅游,力争打造12个民宿村。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支持东源申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动东源、连平加快创建省级电商示范县。优化城乡商贸流通布局,发展跨境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物流业态,推进龙川铁路综合物流园和一批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三、着力挖掘内需潜力,加快融入双循环体系

(一)扩大有效投资。充分挖掘投资潜力,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重点抓好164项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12%左右。大力推动“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新建5G基站1300座以上,实现主要城区及县城5G网络连续覆盖;谋划建设联合异地灾备数据中心。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6.04亿元,建成投产500千伏源和电厂二期接入系统工程等一批能源设施。积极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申报力度。加快建立“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二)促进消费提档升级。倡导成立赣深高铁沿线城市文旅合作联盟,努力创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促进消费政策,继续举办汽车促销活动,推进家电更新消费。鼓励企业开展各类商品促销活动,扩大节假日消费。加快推动万达广场、中骏世界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做优做强我市坚基、万隆城等重点商圈。优化鼓励商贸企业上限奖补政策,培育一批优质品牌商贸企业。大力发展老店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培育发展数字智能、网红打卡、直播带货等新消费业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加快顺丰电商物流产业基地、绿然灯塔农产品物流园等基础建设,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和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改善消费环境。

(三)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加快落实《河源市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推动系列扶持政策落地兑现,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新业态,争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组织企业通过广交会、“粤贸全球”等各类展会平台抢抓订单、开拓市场,发挥省市驻外机构桥梁纽带作用,重点以东盟、中东以及南太平洋地区海外联络处为“支点”,打通融入“双区”“买卖全球”的双向贸易通道。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推动出口转内销。加强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战略合作,争取更多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资源投放我市。强化企业出口风险保障,深入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河源市在谈外资大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或技术改造,优化我市外资企业结构。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度对接“双区”产业溢出,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清单和项目库,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对接大湾区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超亿元项目。加强和德国工商总会及各商协会沟通对接,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关联度高、成长性好的引擎性项目。全力抓好我市2020年春季经贸活动、先进制造业经贸活动、央企河源座谈会系列签约项目跟踪服务,强化用地、用电、用水等要素保障,让更多签约项目加快落地。推动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分总部、注册独立法人机构。

四、着力建设三大高质量发展平台,加快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一)加快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综合平台。全力推动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综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强化规划布局,合理分布产业、城镇,提升产城、产镇(村)融合水平,推动“一园一城一区”联动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推进与广州、深圳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水稻、油茶、蔬菜、生猪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大湾区的长效市场机制,推进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继续推进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前期工作,推动九潭水库建设,开展灯塔盆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前期研究,完成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子项目灯塔盆地灌区船塘河治理工程,推进顺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加快水田垦造,加快推动农高区骨干路网、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河源分院、北斗智慧农业大数据云平台等一批科创平台建设,建成全国首家农业医院。

(二)加快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功能平台。加快推动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推进河源港源城港区码头、古竹码头前期工作,推动港产城有效衔接、联动协同,与“双区”实现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稳步推进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审批程序,推动东源县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龙川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加速推动市高新区打造产业新城、科技新城,做大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发展保税服务、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工业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河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河源市广师大研究院等投入运营,支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示范园区,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区和智慧园区;推动园区扩容提质,加快形成“一区四园”一体化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档增速。

(三)加快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平台。确保与赣深高铁通车同步建成高铁新城综合枢纽,加快高铁新城片区一、片区二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高铁新城与国道G355西段(江东新区至源城埔前)周边用地一体化综合开发。加快钓鱼台片区规划建设,打造集恐龙文化展示、商务办公、旅游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客厅”。加快江东新区核心区开发建设,加快集聚培育商务服务、供应链管理、科创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高端业态,推进紫金桥头等片区开发和城市更新,加快城市起步区滨江功能带规划建设,推动生态环保城市会客厅、智慧滨江公园项目实施。

五、着力推动协调发展,加快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一)大力发展都市经济。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继续完善和推进“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和“1+6”城市规划体系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形成“一廊六区”的“拥江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规划建设粤港澳商务中心、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市高新区科创金融中心、东源国际贸易中心等一批重大商务功能项目。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客家文化公园四期等32个总投资89.39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加快贯通由西环路、纬十四路、东环路、迎客大道形成市区首条“快速路网内环”,全力推动形成“三环、六岸线、多横线”的现代都市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华达街、雅居乐、江源小学等3座人行天桥建设,加快钓鱼台片区“三桥十路”等市政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区与各县城、中心镇的快速连通,加快中心城区重大功能片区连接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推动新江市场区域水浸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管(二期)项目,建设完善河源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市民智能停车场,推进市区备用水厂及两个新水厂建设。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社区建设,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尽快启动地方立法,推进市热力发电厂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和动态帮扶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提升“五清”专项行动成效,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推进农房建房管控、乡村风貌提升、“四小园”建设等工作,加快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做强农业“八大特色产业”,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行动,力争新增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水平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产业体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快13.7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推动全市生猪存栏恢复到常年水平。加强“菜篮子”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省、市级“菜篮子”基地和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年底实现试行主体及试行产品合格证使用全覆盖。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确保龙川县、和平县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推动冷链体系“三农”补短板项目、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河源绿然灯塔农产品物流园等建设;推进农业农村数字信息化试点工作;加快实现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全覆盖。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质量提升工作,扶持壮大新一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合作模式。积极发展农机、农资、农产品销售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探索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完成龙川县、连平县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整县推进试点任务。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三库一平台”工作机制。

(三)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深入研究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政策,建立苏区老区重点项目库,推动全市苏区老区振兴发展。支持各县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公共服务保障,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形成12个特色支柱产业,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标志性、控制性、骨干性重大项目。东源县要深入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加快组织实施4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和平县要积极打造“五地”、争创“新标杆”;龙川县要加快“三区三城”“两个示范县”建设;紫金县要扎实推进“两地”建设;连平县要加快“两个中心”“三个支撑地”建设步伐。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源城区南部城乡一体、产城融合,高标准推进建设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东源县船塘镇、紫金县蓝塘镇等3个城乡融合省级试点。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扎实推进灯塔盆地农业科创小镇和忠信商贸小镇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机制,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河源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做大做强建筑业。

六、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一)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健全完善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确保各类企业平等获取要素,围绕“要素跟着产业走、跟着企业走、跟着项目走”,分阶段、分区域、分步走推进实施,确保改革试点有效发挥作用。将国资国企改革与投融资改革相结合、同推进。鼓励企业实行股权多元化,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按照以管资本为主转变监管职能的要求,完善国资监管机制,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监管全覆盖。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打造市属“大城建”“大交通”“大水务”“大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达470亿元以上,负债率控制在60%以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根据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订完善我市相关政策措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切实解决民营企业享受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精准有效制定落实纾困惠企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持续加强重点民生领域和涉企收费整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二)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把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同推进,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对江东新区、市高新区、市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的放权力度。全面推动“1+3+2+X”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改革,推进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政务服务管理标准化、智能化。加快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实施“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省、市、县纵向横向全方位数据交换共享应用体系。持续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秒批手段,推动“一证通办”“全市通办”模式。优化企业开办服务,推动申请人办理企业设立登记、刻制印章、银行开户、申领发票等事项实现登录一个平台、进行一次认证、一表填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动“证照分离”全覆盖在我市落实落地,推动更多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推进便民服务“微改革”,围绕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创业等问题,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简便程序、优化服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工程建设,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方式,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

(三)推动财税金融改革。做好财源培植和收入征管,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我市预算管理体系,稳步推进“数字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工作,推动政府采购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过程监督。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深化税务改革,落实税务总局等13部门联合出台的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容缺受、“全预约办税”等制度,探索构建税费一体化管理机制。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全面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工作;重点防范化解“7+4”类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化解一批金融领域突出问题。

七、着力巩固生态优势,加快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紧盯国考省考断面特别是4个新增国考断面,推进东埔河后续整治项目,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实施,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推进新丰江水库污染防治与应急遥感监测系统平台项目建设,确保地表水省考断面综合指数保持全省第一。精细化管控大气环境,加强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精细化管控扬尘、露天焚烧等面源污染,加强空气质量预测研判和日常巡查,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强化土壤和固废污染管控,落实土壤分级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制订我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持续开展重金属污染、危险废弃物安全整治,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绿化工作,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工程造林6万亩,新造林抚育15.5万亩,中央森林抚育33万亩;新建一批公园绿地,改造升级一批园林绿化景观和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复检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2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碧道70公里,完成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有序推进497处在册及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防火工作,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

(二)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制,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细化完善“三线一单”成果。继续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提高河湖管理水平。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流域水环境联防联治。积极推进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完成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污染减排及能耗双控目标任务。

(三)谋划推进“六水”“六林”文章。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更加通畅、多元。推进污染减排、碳排放交易和清洁生产审核,为对接“双区”绿色产业体系腾出环境容量。系统推进“六水”体系建设,出台实施《河源市推进“水系”“水运”“水能”“水资源”“水产业”“水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推动以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为核心的“水系”建设,提升水系承载能力;推动东江航道扩能升级工作,加快恢复东江黄金水道航运功能;探索开发万绿湖水冷却系统,推动东源岑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挖掘水能资源利用潜力;加快完善我市供水引水工程,大力推动河源万绿湖优质水直供深圳项目,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益;推进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第二生产基地、今麦郎饮品河源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做强做大水产业;发挥水环境独特优势,打响青山绿水旅游品牌。谋划做好“储备林、经济林、碳汇林、林产品、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六林”文章,支持小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稳妥推进“山”文章,规范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八、着力改善民生福祉,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十一条”,强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政策,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保障服务。全年力争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6000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0人,促进创业1800人,带动就业5000人;举办各类免费专场招聘会不少于300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力争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全年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2万人次以上;抓好300名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培训;开展“南粤家政”培训5000人次,带动1万人就业。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十大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提升“5080”成果,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保教质量。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快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确保规划建设学校如期建成交付使用,有效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供给,继续做好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实施农村“流动学校”试点工程,全面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有效增加寄宿制学校学位。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力争河源中学新校区、市田家炳中学新校区和市专门学校动工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建设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卫生健康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鲲鹏学院,推动筹建华南农业大学河源校区,提升广师大河源校区服务河源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建设河源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中心),扩建市博爱学校职业高中部,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达标建设。加快推进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市教师发展中心、市青少年宫等项目建设,动工建设市中小学科普教育馆,力争解决市直中学校园区教职工宿舍楼历史遗留问题。

(三)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严防境外疫情输入,落实国内重点地区人员管控措施,加强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管理。实施健康河源行动,全面推开18项专项行动,建设一批省、市级卫生镇村,打造一批健康乡村示范村。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确保年内再初步建成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推动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迁址新建、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三期和市精神卫生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确保深河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二期年内投入运行。规范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扎实做好传染病、职业病等防治工作。

(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发扬“老区精神+特区精神”的新时代河源精神,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推进文明行为促进行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实施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或改扩建工作,启动市科技馆(新)、市美术馆(新)前期工作,完善文化场馆服务功能;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数字阅读、“微阅读”手机客户端等设备覆盖城乡,打造“全民阅读”数字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文化云平台等服务功能,开设全民艺术普及专题活动,支持文艺骨干通过微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文艺作品,承办2021年省民歌民乐大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建设,推动建设一批社区健身休闲设施,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和基本民生支出保障,办好民生“十件实事”。扎实做好社保费减免政策,推行“不见面”办理模式,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识别、认定、帮扶机制。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研究制定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规范;完善救助管理机构、救助安置所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组织领导机制、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和养老机构备案制度,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争取启动市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力度,构建多层次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医保经办机构筹建步伐,推动医保支付改革,继续完善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大病保险的“一站式”结算服务,加强医保基金管理。

(六)推进平安河源建设。坚决反对恐怖主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危害国家政治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和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决捍卫国家政治、政权安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打黄赌毒,推进公安监管基础设施和智慧新警务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安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制定出台河源市“八五”普法规划、普法决议,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加强执法规范化,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执法突出问题的发生。推进社会治理多网融合,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要素数据化、治理数据标准化,加强城市安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事故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毫不放松抓好三防工作,认真做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等示范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应急物资仓库和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强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特种设备、农业机械、消防、旅游等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加强消防装备配备和消防救援站建设,遏制各类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七)统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开展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等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双拥共建工作,加强烈士纪念碑等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落实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和光荣院建设工作;做好退役军人工作,推进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粮食、物价、气象、地震、打私、供销、人民防空、史志档案、社会组织、殡葬管理、国防动员、妇女儿童、青年发展、婴幼儿照护、残疾人事业、红十字事业等各项工作。

 

附件:1.河源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表

2.河源市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3.河源市2021年重点前期预备项目计划表

河府[2021]19号 附件1:河源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表.doc

河府[2021]19号 附件2、3:河源市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xlsx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