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其它 > 正文
河源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0-06-01 来源: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2020年5月20日在河源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多个层面工作实现提效破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六稳”工作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坚持稳字当头,采取有效措施,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1080.03亿元,同比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1.43亿元,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3%,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5.96亿元,增长43.1%,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额303亿元,增长11.9%,增速排名全省第三,其中外贸出口251.2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47亿元,增长0.7%。全力办“十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288.4亿元,增长12.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7.3%,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0元,增长9.6%。扎实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整治、涉众型金融领域问题专项治理。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18%14.62%。《2019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市在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中区域竞争力、发展后劲均排名第一。

(二)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全力“融湾”“融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对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出台“融湾”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基础设施“硬联通”推动对接大湾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建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500千伏外环中段电网项目建设,推动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推动体制机制“软联通”。完成市政务云一期平台建设,打造市政务“一张网”,普及“粤省事”、广东政务服务网等应用平台,“数字政府”建设成效初显。稳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天内,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工作排名全省第二,大力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深河共建迈上新台阶。编制我市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深河产业共建落地投资额超亿元工业项目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谋划建设深河特别合作区,启动编制合作区发展规划。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完成高铁新城核心区、钓鱼台片区、“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等概念规划编制工作。高铁新城交通枢纽、国道G205东移、河源综合异地候机楼等城市功能体加快建设。完成中山大道、站前路、华达街和南湖中路等项目改造建设。加快实“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改造提升258条背街小巷。启动垃圾分类管理,推进智慧城管二期建设三区”建设展新颜。江东新区城市和产业起步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长岗、麻竹窝片区综合开发的基础工作,引进落户项目90个。市高新区中央活力区加快建设,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获国家绿色园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首批重点推介产业园区称号。灯塔盆地示范区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综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总投资150亿元的15个项目加快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东源县全力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引进华丰世纪国际贸易中心、万达广场项目等都市经济项目。和平县编制高铁新区规划并启动配套工程建设,新签约项目16个、新开工项目12个、新投产项目11个。龙川县新引进项目18个,县工业园被评为省工业园区协会“十佳会员单位”、园区服务“五星级园区”,通过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验收。紫金县紫城工业园首期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启动建设蓝塘工业园。连平县南山(连平)共建产业园一期开园、二期启动建设。

(三)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农”工作在大灾之年取得新成果。脱贫攻坚实“三确保”目。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68户、107372人全部达省定脱贫标准,其中38509户、107206人完成贫困退出手续,退出率99.85%255个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6元,全部达出列标准,扶贫保障政策全部落实。成立深河扶贫服务中心,推进消费扶贫,被省授牌为省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推动市县镇三级建有扶贫产业园(基地)、村村成立合作社(协会),实现扶贫产业市场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打造全“一村一品”示范镇、示范村各1个,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7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实现县区全覆盖。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26家。发“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76个、省名牌产品52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拆除农村破旧泥砖房20224间、1475.3万平方米,8573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推进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1761个自然村基本实现标准垃圾屋(收集点)、村内道路硬化和集中供水全覆盖,97.2%自然村实施雨污分流,63.3%自然村完成终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批原中央苏区(粤赣交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初具规模建成移民美丽家园示范点10个。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6%,实现贫困村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全覆盖。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农村公路硬化里程300公里,窄路基路面扩宽里程100公里,改造危桥54“畅返不畅”道路整治里程2560公里。

(四)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步伐加快。巩“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继续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杜绝“地条钢”死灰复燃,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市水务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组建,完成36“僵尸企业”注销工作,非商品房去库存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银行机构杠杆率和国有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新增减免税费超20亿元。聚焦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推进19106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大力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城建体系等改革。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新增企业科技信贷1.28亿元,科技信贷累计2.18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总量达17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206家。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深河金地创谷国家孵化器开园运营,源城区农业园纳入第五批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新建成省级产品检验站2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总数达5家,位居粤东西北前列。新增省级星创天地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8.1%,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6081户、总量达19.7万户。

(五)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投入35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扩园13平方公里,园区开发总面积85平方公里。编制中心城区“一区四园”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一体化发展。实施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普惠性奖励资金近1.6亿元。推进节能减排降碳行动,江东新区产业园纳入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实现全市省级产业园区全覆盖。集聚能力提升,工业园区新签约项目110个、新开工项目90个、新投产项目70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1.94亿元、增长5.9%,实现税收入库24.88亿元、增长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9.8%52.2%生态旅游加快发展。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新增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家,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增长12.1%、旅游总收入增长12.9%。系统谋划水文章,推动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限额以上企业“倍增计划”,新增限额以上企业59家。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个,设立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385个。招商工作成效明显签约动工项目408个,投资总额3216.36亿元,国内外投资者持续看好河源、投资河源。

(六)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固投增速居全省首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7.41亿元,其中,137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0.2亿元。交通设施建设加速。完成交通设施投资142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52公里。河惠莞高速龙紫段建成通车,梅龙铁路动工建设,赣深高铁河源段加快建设。水利能源设施不断完善。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和水利系统治理有序推进,城南应急水厂和西环路应急水厂实现供水。完成水源工程一期建设和水产业园原水管网铺设。治理中小河流河长128.5公里。完成电网投资15.3亿元,建成主网工程7项。

(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评优秀。落实河(湖)长制获评省级优秀,地表水省考断面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散乱污”企业355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排名全省第二。整治面源污染,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率分别达到95%100%。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9万亩,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120个,改造桉树林4.98万亩,森林覆盖率72.98%,排名全省第三。

(八)“6·10”“6·12”救灾复产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成功抗击6·10”“6·12特大洪涝灾害,38.76万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形成“初心如磐、众志成城、不惧艰险、砥砺奋进”的抗洪精神,得到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充分肯定,经省委同意我市召开表彰大会。加快灾后重建家园工作,94个省补助项目中有34个已完工,60个项目截至4月底完成总工程量约70%,紫金桥重建项目将于年底竣工通车,540“全倒户”全部有了新房,1258“严损户”全部完成房屋修缮,53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控管理实现全覆盖,供水供电通信设施100%修复,农业基础设施加快修复。

(九)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人民幸福“心城”建设取得新成效。公共服务稳步提升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全覆盖,新建公办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1390个,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7所、新增学位4469。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55所、新增寄宿制学位4990个,新建学校9所、改扩建学校23所,新增城区义务教育学位21208个。龙川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广师大河源校区加快建设。深河人民医院主体结构全面封顶,13间县级公立医院升级改造基本完成,船塘、麻布岗、蓝塘中心卫生院升级为所在县第二人民医院并投入使用,1108间村卫生站完成公建规范化建设。市县镇医疗机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实现互联互通,68%二级以上医院实现看病就“一键诊疗”。两孩政策配套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新建5个县级公共文化场馆、4“源·悦”自助图书馆,新改建旅游厕所79间,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源城区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紫金、连平县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新增1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举办第四届河源万绿湖国际马拉松赛。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建成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2个、省级粤菜师傅工作室2个,引进知名家政品牌企业6家,新成立家政企业30多家,带动就业创业超5000人。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8%以内。连续7年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城镇、农村居民低保补差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4元、251元以上,城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每人每月达1134元、790元。孤儿集中、分散供养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685元、1025元,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低保。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65元、220元。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大病保险“一站式”结算。积极解决3894户、1.3万人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源城区江源安置小区、风光安置小区一期建设进展顺利。社会和谐稳定。深“平安河源”建设,开展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抓好信访服务保障,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飓风2019”专项打击,110接报刑事治安警情下降

分享到: